二十四节令鼓简介

1988 年4月,马来西亚国柔佛州新山中华公会负责承办第九届全国华人舞蹈节,舞蹈节主题定名<九舞>(简单而言,是第九届全国华人舞蹈节之意,也遥扣楚辞中之<九歌>,古有九歌,今有九舞)。当时,工委会策划陈再藩构想以九面南方广东狮鼓串击,擂动撼天雄浑的鼓声,以达到震撼人心之效果,此设计果真令全场观众既神思凝集又血气沸腾,并要求于开幕式之后,也作为每晚之启幕节目。(见当年之草图)

于是陈再藩在<九舞>之后,便开始思考创作一种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文化节庆能产生激荡的节庆鼓乐 ,此时,恰好读到台湾诗人向阳先生的诗册<四季>,内里收集24首以24节气为题的手写现代诗,书法俊秀,透着诗书交融的丰富美感。灵光一闪,陈再藩遂产生以24节气的书法艺术形式为二十四面单皮鼓”刻背”,各代表一个节令,以构成一支天地人融合为一体的大鼓概念。陈再藩的原始构想,必须得到著名的歌乐教育家、作曲家陈徽祟的酝酿、音乐性的再创作,才有了24节令鼓完整演艺型式的诞生。

当时身为新山中华公会理事的陈再藩,将成立二十四节令鼓的概念带到公会理事会议申请拨款成立,在会长拿督郭鹤尧的支持下,由公会及五大方言籍贯乡会,即 潮州、福建、客家、广东和海南五大会馆联合出资,在宽柔中学成立世界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

1988 年 6 月 12 日,在端午节前,于新山拥有逾百年历史的柔佛古庙, 12 位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著名书法家,齐齐挥毫,以书法艺术,写出神采飞的二十四个节气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宽柔中学二十四节令鼓队是世界首创的。在 1988 年,为 新山的” 端午诗节 “及吉隆坡天后宫的 ” 源之夜 ” 演出后。 1989 年为马国现代诗巡回朗唱会 ” 动地吟 ” 做出惊天动地的序幕演,更为古城马六甲三保山上第六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序幕礼做了一次空前露天演出。 1990 年春节,第一次受邀出国,为新加坡 ” 春到河畔迎新岁 ” 爆响第一阵春雷,并在当年 8 月,于吉隆坡举办的 ” 国际中华武术 ” 盛会做开幕演。

之后,二十四节令鼓的表演形式广受欢迎,次年在马国即有其他鼓队于华文中学里成立,第二支 二十四节令鼓成立于森美兰州的芙蓉中华独中。1993 年,配合宽柔中学 80 周年大庆,新山举办了第一次全国二十四节令鼓集训营暨大汇演- << 六月惊雷 >> 。 1996 年 1 月 6 日,宽中二十四节令鼓队从管乐团脱离,正式独立,并且在此年举办了第二次全国二十四节令鼓集训营联合演出- << 鼟晓 >> ,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二十四节令鼓除了在马来西亚开枝结果, 也传至新加坡、台湾、泰国、印尼等。也许,像一句老话,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就有舞狮和舞龙,今后,世上有华人的地方,也将有二十四节令鼓这种结合中国老祖宗之天地智慧、书法艺术及传统鼓乐脉博的中华之声。

从马来西亚到中国大学升造的学生,也将二十四节令鼓的种子带到中国的大专学府,迄今最著名的应是福建的华侨大学二十四节令鼓队。据说,该队已做过逾百次表演。湖南長沙中南大学在龙文化学者黃益苏教授的牽引下,也成立节令鼓队。马国北京留学生会的节令鼓队也于2006年5月13日首度在北京公开首演,這是北京第一支节令鼓队。

今天,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已有第一代的节令鼓手创立专业鼓队,如吉隆坡的<手集团>及狮城的<惊鼓人>。<手集团>曾受香港凤凰卫视之邀,成为第一届中华小姐总决赛的表演嘉宾, 2006年6月, <手集团>也受邀到荷兰及比利时演出。

二十四节令鼓在亚洲的华人世界,已隐然成为一种结合鼓乐、中华智慧(24节气)及书法艺术的演艺型式,更常常成为一种激励人心的中华文化符号,在许多大型的中华文化节庆上成为不可或缺的演艺型式。

2005年9月12日,当二十四节令鼓回到中国湖南省的炎帝陵、以祖先农耕智慧结晶的24节令擂鼓祭拜老始祖神农氏。节令鼓总算从天涯诲角、循着文化血脉,回到老始祖的怀抱里…

2009年,大马文化部宣布二十四节令鼓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令鼓也成为马来西亚仅有的两个由华族创作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